央视名嘴打卡歙县紫阳桥,感叹“桥好宽”|前沿热点

2025-10-17 16:10:53 合肥在线

10月15日,央视知名主持人朱迅在个人社交媒体发布视频显示,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出差期间,朱迅跑步穿过县城紫阳桥,并感叹“这座桥真的好宽”。合新闻记者了解到,这座桥看似不起眼,来头却不小。始建于明代的紫阳桥,如今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央视名嘴打卡紫阳桥,感叹“桥好宽”


【资料图】

歙县县城一带的新安江,被称为练江。长仅6.5公里的江面,负载了9座古桥。其中著名的要数建于明朝的太平桥、万年桥和紫阳桥,合称古歙三桥。

最近,在歙县出差期间,央视知名主持人在跑步时穿过紫阳桥。在桥面上,朱迅感慨:“这座桥真的好宽呐!”

紫阳桥的桥墩在迎水一面被设计成尖角形状,朱迅表示:“这种形状的桥墩,有过水之用,大水不至于正面冲击桥面。”

桥面比一般的古桥要高一些。对此,朱迅称:“因为古代徽商坐的船比较大,通过此处,可以不用降帆而顺利通过。”

听到“紫阳”两个字,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呢?朱迅介绍,宋代大儒朱熹有个别号就叫“紫阳”。朱熹曾两次来到这里的紫阳书院讲学,其祖籍在徽州婺源(今属江西)。

站在桥面上,朱迅还重温了朱熹在《朱子家训》中的转引两句话——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”,并称:“先生,我们学到了。”

已被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多年

来自当地文旅部门的信息显示,紫阳桥位于渔梁坝下游,因地处紫阳山麓而得名,还被称为“寿民桥”。桥身全长140米,八墩九孔,宽10米,高却有14米,是目前安徽境内最高的古石桥。

由于紫阳桥涵洞宽、前身高大,船只一般可以不落风帆顺畅通过。历史上,因地处徽杭商道要冲,桥拱高耸,便于商船通行,紫阳桥也成为徽商“黄金水道”的重要枢纽。

紫阳桥建于明代万历年间,如今已经有400年历史,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重要实物资料,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,多年前就被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紫阳桥一带风景优美,尤其是清晨,雾气飘逸着穿过桥洞,笼罩在古坝水埠的渔船上,好似片片白帆。紫阳桥的北端建在山崖上,崖壁陡峭,气势雄伟;桥南头,为紫阳山支脉龙井山,有禹王台旧址。

当年,朱熹的父亲朱松曾在桥南结庐而居。朱熹从福建回来省亲,也在这里住过。

清乾隆年间的诗人黄仲则有一次来歙县游玩,那天正是“七夕”节。友人送他到紫阳桥上时,一场大雨不期而至,躲在桥下避雨的他即兴作诗道:“天上团团,人间离别,一般徒依长桥。”

桥面“东高西低”,有两种不同说法

关于紫阳桥东高西低的说法,民间有个故事。

据说此桥开始募资筹建时,虽有许多人解囊应募,却未集足银两。这时,一位身穿麻布衣的买灰人也赶来凑热闹,大家讽刺他:“凭你这副模样,也敢来出钱造桥吗?”岂知买灰人慨然允诺:“我个人单造一孔。”

其实,买灰人便是歙县唐里村有名的富商郑玄,人称“郑百万”。他说到做到,单凭个人出资,在东端倚山建造起第一个桥孔,且又高又宽,气势非凡。

这样一来,原来那些解囊者只好倾尽钱财,按第一孔的高度和宽度续建其他八孔。终因财力不够,以致“虎头蛇尾”。现在看上去,紫阳桥是东高西低。

不过也有人说,紫阳桥原本设计就是如此,因为第一桥洞处于冲击面,水流最急,建造必须加大用料的量,不然此桥不能长久。

合肥在线-合新闻记者 方佳伟